尿路結石成因
尿路結石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,指的是在腎臟、輸尿管、膀胱或尿道中形成的硬化結晶物。這些結石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疼痛、不適,嚴重時甚至會阻塞尿路,導致感染或腎功能受損。了解尿路結石的成因、症狀、診斷及治療方式,有助於及早發現與治療,避免併發症的發生。
尿路結石的形成是由於尿液中某些礦物質和鹽類濃度過高,無法完全溶解,最終結晶沉積並逐漸形成結石。常見的成因包括:
1.脫水與水分攝取不足
尿液濃縮會導致礦物質濃度增加,易於形成結石。因此,水分攝取不足是尿路結石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2.飲食因素
高鹽、高蛋白及富含草酸鹽的飲食(如菠菜、巧克力、堅果等)會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。此外,過量攝取鈣補充劑也可能導致結石。
3.代謝異常
一些代謝性疾病,如痛風、高尿酸血症、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,會導致尿酸、鈣、草酸鹽等物質的過度排泄,促使結石形成。
4.泌尿道感染
某些細菌會產生尿素酶,分解尿素形成氨,進而使尿液鹼性化,促進感染性結石(如磷酸銨鎂結石)的形成。
5.遺傳因素
部分結石形成具有家族傾向,遺傳性疾病如胱氨酸尿症會增加胱氨酸結石的風險。
尿路結石的症狀依結石的位置、大小及是否引起阻塞或感染而有所不同。主要症狀包括:
1.劇烈疼痛
通常是結石移動或阻塞時引起的疼痛,常表現為腰背部或腹部的劇烈絞痛,疼痛可輻射至下腹部、鼠蹊部甚至生殖器區域。
2.血尿
結石刮傷尿路內壁引起尿液中帶血,出現紅色或棕色尿液。
3.頻尿、尿急、排尿痛
結石位於膀胱或尿道時,可能引起頻尿、尿急及排尿不適。
4.噁心、嘔吐
劇烈疼痛伴隨腸胃不適的情況時常見於結石患者。
5.感染症狀
若結石引發尿路感染,可能出現發燒、寒顫等感染症狀,這時需要及時就醫。
尿路結石的診斷主要依賴於病史詢問、身體檢查及影像學檢查:
1.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
醫師會詢問患者的症狀、家族史、飲食習慣及既往病史,並進行腹部和腰背部的觸診。
2.尿液檢查
尿液檢查可檢測血尿、感染跡象及結晶顆粒,提供診斷線索。
3.影像學檢查
(1)腹部X光:可顯示部分結石的位置,特別是含鈣結石。
(2)超音波:適合初步篩查,無輻射,適合孕婦及兒童。
(3)電腦斷層掃描(CT):目前是診斷結石的金標準,能準確定位結石,適用於大部分結石的診斷,尤其是尿酸結石。
(4)血液檢查:檢查血鈣、尿酸等指標,以評估代謝異常或腎功能情況。
治療的選擇取決於結石的大小、位置、成分及引起的症狀。主要治療方式包括:
1.保守治療
適用於小於5毫米的小結石,無明顯阻塞或感染的患者。治療措施包括大量飲水、止痛藥物及促進結石排出的藥物(如α阻斷劑),有助於自然排石。
2.體外震波碎石術(ESWL)
透過震波將結石震碎成小顆粒,便於隨尿液排出。此方法適合大部分腎結石和輸尿管上段結石,無需手術即可處理,且創傷小,但對於較大、硬度高或位置不適合的結石效果有限。
3.輸尿管鏡碎石術(URS)
透過經尿道置入的輸尿管鏡直接觀察並碎石,適用於輸尿管中、下段結石及體外震波無法處理的結石。這種方式可結合雷射碎石,提高碎石效率,術後恢復快。
4.經皮腎造口取石術(PCNL)
適用於大於2厘米的腎結石或複雜型結石。透過皮膚開孔直接進入腎臟碎石並取出,適合大型結石且治療效果好,但需考慮創傷及併發症風險。
5.膀胱鏡及尿道鏡碎石術
適用於膀胱或尿道結石,透過鏡下觀察和處理結石,效果好且能即時解決排尿障礙。
6.開放性手術
現今已少見,僅適用於非常複雜的結石病例或伴有其他泌尿道異常的患者。
尿路結石是常見但可預防的泌尿系統疾病。預防措施包括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、均衡飲食及避免過量攝取高草酸鹽、高鈣及高鹽食物。對於已發現結石的患者,及時就醫、接受專業診斷和治療是避免併發症和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。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,不僅能有效去除結石,還能減少復發的機會。及早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,是遠離尿路結石的最佳策略。